【看起來很清楚,但印出來怎麼糊?】一次搞懂「解析度」與 DPI 的真正意義
設計檔在螢幕銳利,成品卻發糊?本篇用實例與表格,快速釐清 DPI / PPI、縮放比例與觀看距離對清晰度的影響。
什麼是「解析度」?
解析度描述清晰度。常見單位:
- DPI(Dots Per Inch)印刷點距密度。
- PPI(Pixels Per Inch)螢幕像素密度。
原則:DPI 越高,細節越細緻;但真實清晰度還受原圖品質與觀看距離影響
印刷解析度建議表
印刷項目 | 建議 DPI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名片、傳單 | 300 dpi | 近距離觀看,細節需銳利 |
海報、背板 | 150–200 dpi | 中距離觀看,平衡檔案大小與品質 |
布條、戶外帆布 | 100–150 dpi | 遠距離觀看,實際體感清晰 |
簡單換算解析度的方法
公式
解析度(dpi)= 像素(px) ÷ 實際尺寸(inch)
步驟:
- 確認圖片「像素寬高」。
- 決定要印的「英吋尺寸」。
- 以公式計算是否達標。
例:寬 3000 px 要印 12 吋 → 3000 ÷ 12 = 250 dpi。可安心輸出 A4。
縮小設計稿與 DPI 設定
大圖輸出常用 1:10 設計。原則:
- 縮小 N 倍設計 → 設計檔 DPI 需提高 N 倍。
- 實際輸出 DPI = 設計檔 DPI ÷ 縮小比例。
常見錯誤:1:10 設計仍用 300 dpi → 成品只剩 30 dpi,必糊。
DPI 夠了,為什麼還是糊?
- 原圖畫質差:低像素或失焦,提高 DPI 無濟於事。
- 重複壓縮:JPEG 多次存檔產生鋸齒/色塊。
- 柔焦風格:影像本身即不銳利。
- 觀看距離錯誤:貼近看大型輸出一定見點狀。
狀況 | 原因 | 解法 |
---|---|---|
300 dpi 仍模糊 | 原圖不清楚 | 重拍或索取原始圖檔 |
放大後鋸齒 | 像素不足 | 避免硬拉大,改以高像素素材 |
柔焦影像 | 風格設定 | 提高對比、局部銳化並先小樣試印 |
近距離檢視大圖 | 距離不符 | 設計時估算觀賞距離與最小字級 |
FAQ|常見 10 問
Q: PPI 與 DPI 有差嗎?
PPI 用於螢幕像素密度,DPI 用於印刷點密度。設計輸出時以 DPI 檢核。
Q: 社群圖 72 dpi 能印嗎?
重點在像素是否足夠。若原始像素高,72 或 300 的標籤不影響細節;輸出前請依實際尺寸換算。
Q: AI/PSD 設 300 dpi 就一定清楚?
不一定。若放入的照片本身像素不足,成品仍糊。
Q: 大圖一定要 300 dpi 嗎?
不需要。戶外或遠距離介面 100–150 dpi 即可達到視覺清晰。
Q: 1:10 縮小稿該設幾 dpi?
目標實際 150 dpi → 設計檔需 1500 dpi(放大 10 倍後成品為 150)。
Q: 如何估算最小可讀字級?
依觀看距離推估:距離每增加 1 公尺,字高至少增加 3–5 mm,先打樣驗證最佳。
Q: JPEG 一直存會壞嗎?
會。多次有損壓縮會產生色塊與鋸齒。建議保留無損原檔(TIFF/PNG/PSD)。
Q: 位圖可變向量就不糊了?
僅線條或幾何圖形可利向量化改善。照片性影像轉向量不適合且成本高。
Q: 輸出前要不要銳化?
依材質與觀看距離微調。亮面材質與近看物可能需輕度銳化,先試印確認。
Q: 色差與清晰度有關嗎?
屬不同議題。色差牽涉 RGB/CMYK 與校色流程;可參考延伸閱讀的色彩模式指南。
延伸閱讀
麥創藝小叮嚀
決策順序:用途 ➜ 觀看距離 ➜ 原圖品質 ➜ 解析度。若顏色或銳利度要求高,建議先打樣再量產。